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情感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实践探讨

2021-9-24 20:10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4154| 评论: 0|原作者: 杨芬英

摘要: 【摘 要】情感教育是中学教育的“隐性”要求,是完善学生人格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当前,中学情感教育在内涵塑造、价值解析、实践探索上均陷入困境,情感教育内涵狭窄化、情感教育方式单一化、情感教育载体模 ...

【摘   要】情感教育是中学教育的“隐性”要求,是完善学生人格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。当前,中学情感教育在内涵塑造、价值解析、实践探索上均陷入困境,情感教育内涵狭窄化、情感教育方式单一化、情感教育载体模糊化、情感教育价值淡漠化均制约了中学情感教育的发展。要推进中学情感教育,一方面要寻找情感教育的价值,另一方面要探究情感教育的实践方式。

【关键词】  情感教育  实施  价值 

   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,除了要进行智育,还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,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,完善学生的情感品质,促使学生对课程、对品德、对生活、对社会,以及对周遭的一切产生积极的人生体验,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、健全的人格,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。情感教育的内核是心灵培养、人格培养,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对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。

、情感教育的价值意蕴

(一)情感教育与智力发展

怀特海指出:“智力的发展,我要用浪漫阶段、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。”首先,中学教育以智力开发为主,浪漫阶段正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反应阶段。情感教育的发展需要以智力开发为基础,智力发展则需要情感教育的辅助。智力的发展包括识记能力、逻辑能力、推理能力等,情感能够激发人的求知欲,在智力开发中起内驱力作用。其次,如何对待已经获取的知识,则决定了学生的三观、道德、人格。正向的情感能驱动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加工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;负面的情感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积极性。

(二)情感教育与道德形成

心理学有这样的观点:任何人的道德判断都会加入主观色彩。主观色彩即情感色彩,学生的道德培养包括知识培养、情感培养、意识培养、行为培养。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观的形成。首先,情感在学生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起自我监督作用,当学生有不道德的想法时,会陷入纠结、挣扎、茫然等情绪;其次,情感在学生道德形成过程中具有自我调节功能,当学生遇到道德困境,会对之前的认知进行反思、体悟,并重新调整认知。总之,外化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源于行为主体的情感认知,正向的情感教育越深刻,学生的道德教育便越有意义。

(三)情感教育与审美提升

柏拉图指出:美的功能就是感动心灵。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发现美、欣赏美。首先,美育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活动过程,在审美的过程中,自发地调动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,比如:欣赏音乐时,从音调中感受创作者的快乐、苦闷等情感;欣赏绘画时,从色彩中感受创作的悲伤、愉悦的情感;其次,从美育过程中,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。美育的过程不仅要体会创作者的情感,更要建立自身的审美体系,唤醒自身的情感,不但要收获情感,更要生成情感。

二、情感教育现状

(一)情感教育内涵狭窄化

青春期是学生成长的必经阶段,也是情感波动最强烈的阶段,生理心理的变化导致学生敏感、脆弱、茫然。当前,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操作,仍以文理分科为主,但缺乏专业而健全的情感教育课程,在“大思政”背景下,虽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种课程,但内容以集体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为主,侧重于积极情感的引导,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情感,因此造成了情感教育内容狭窄化,很难解释当下学生的复杂感情,导致授课内容与学生个人情感撕裂,积极的情感教育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愉悦感,但学生群体的焦虑、空虚、挫折等情感却缺乏合理的疏导与宣泄。因此情感内容的狭窄化导致中学生的迷茫。

(二)情感教育方式单一化

我国的情感教育方式多为教师灌输式教学。情感教育与智力教育不同,智力教育遵循“认识-判断-推理”的过程,情感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自我体验。传统的灌输式情感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,即使引起共鸣,效果也非常有限。情感教育的特点注定不能以传统的填鸭式进行讲授,而应该置于开放的空间,让学生生成体验式情感,而不是认同式同感。

(二)情感教育载体模糊化

由于我国情感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,很多学者认为情感教育的载体就是课程本身,且主要通过教师渗入课程。但是也有学者认为,情感教育的载体应当是活动,在活动中,让学生体会情感,内化情感。但两者均有弊端,课程为主导的情感教育较为扁平化,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,情感教育效果甚微;活动为主导的情感教育不可控因素较多,再加上情感教育本身的内隐性,效果难以保障,这也是情感教育最值得探讨,也是最有难度的点。

(三)情感教育价值淡漠化

20世纪80年代中期,情感教育的概念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。在初期的研究中,由于中学教育偏向智力教育,情感教育常常与心理健康教育划上等号,情感教育被视为智力教育的“帮手”,是促进智力教育的辅助手段,而不是教育的目的,因此导致情感教育的价值淡漠化,甚至边缘化。情感教育的真正价值应当是个体对知识的内化,且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,能培养健全人格。

三、情感教育的实践探析

(一)丰富情感教育内涵

情感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维度: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。个人情感主要是自我情感的满足,社会情感主要是对国家、集体、社会的情感认同。首先,情感教育的内容应当以正向教育为主,正向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积极心态,但不能狭隘的只有正向教育,应当增添负面情感的调试教育,增加个人情感教育;其次,个人情感教育要与社会情感教育相结合,只有个人有良好的积极心态与调试能力,才能更好地梳理个人与国家、集体、社会的关系,而且社会情感教育应当回归生活,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。

(二)完善情感教育的方式

情感教育的过程,是一种“体验-理解”的过程,情感教育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波动,最终达到内化的目的。首先,传统的说教式情感教育方法,主体与核心都是教师,要想达到以情动人的目标,还需要积极探索参与式、情境式教学方法,增强学生的体验感。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情境式课堂,自身要有戏剧中常常提到的“信念感”,提升自身的情感能力与技巧,实现学生由内到外情感的体验。其次,要想保证情感体验的效果,则需要学生化被动为主动,不管说教式教学,还是情境体验式教学,都需要学生由被动接纳转向积极体验。学生要主动挖掘、细心体会情感的力量,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集体情感,都需要自身接纳并大脑加工,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。

(三)明晰情感教育的载体

情感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情感教育依托的载体分别为文本与活动,同时进行创造性情感体验、创新性情感体验。首先,在“大思政”背景下,依托各门学科,将情感教育渗透入具体教学内容与环节。其次,主动设计情感教育活动,开展校内文体活动、主题活动、社区活动、劳动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,通过学生的主动体验,提升情感感知,丰富情感素养,促进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的交流,加深学生对社会、对集体、对人与人之间的了解,形成正向良性循环。

(四)正视情感教育的价值

情感教育的实质是生活教育,生命教育,是一个人成为更完整的人、更丰富的人的教育,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人的教育。因此情感教育需要符合人的特点,符合人的本质。首先,教师需要正视或者转变教育理念,将学生人本化,将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区别开,注重学生整体性的情感发展,注重观察学生情感、甄别不同情感、处理特殊情感。其次,学生要主动体验情感过程,调动自我情绪情感,不但要在学习过程中接纳吸收不同情感,并要理解情感价值,将情感的成长融入个体的成长。

中学生处于人生的敏感阶段,常常带着人生的困惑前行,良好的情感教育能使学生了解社会、集体、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在理解世界的同时,理解自己,理解生命。如果没有良好的情感教育,这些孩子犹如背负重重的壳,郁结的心也难以带着孩子走向人生的远方。

文献

[1] []怀特海.教育的目的 [M].徐汝舟,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

[2] 邵瑞珍.教育心理学[M].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1988.

[3] 邓中文.新世纪初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和应对措施[J]. 临 沧教育学院学报,2013,12(09):23-24

1

点赞

Archiver |  手机版 |  小黑屋 |  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

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版权所有

豫公网安备41110302000019号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( 豫ICP备18040860号-1 )    QQ

返回顶部